无题
站在某个路口,忽然发现曾经清晰的坐标开始模糊。那些从小到大被标注好的节点,像是被雨水晕开的墨迹,渐渐失去了明确的轮廓。小时候总觉得人生该有清晰的进度条,到了某个时刻就该掌握特定的技能 —— 学会一种交通工具,背熟一本厚厚的书,奔赴一个遥远的目的地。可真到了这个阶段,却像面对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,不知道该在哪个位置做下标记。
开始常常在 “想成为别人” 和 “只想做自己” 之间徘徊。看到他人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闪耀,会不自觉地想靠近,仿佛能借到一丝光芒;可当独自静处时,又会猛然发觉,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光环,怎么也无法真正契合。就像试穿一双并不合脚的鞋,穿着它行走总怕跌倒,可又舍不得它亮眼的款式。原来这个阶段最常见的矛盾,是既渴望融入周遭的人群,又害怕在人潮中失去独特的自己。
对于 “以后” 这个词,心里总是既敬畏又烦躁。当被问及规划时,话语像被什么东西卡住,难以形成完整的句子。那些常被提及的职业选择、生活地点、日子的模样,听起来就像别人写好的剧本,自己握着笔,却迟迟不敢写下属于自己的内容。并非没有想法,而是想法太多,像春天里疯长的藤蔓,缠绕在一起,让人看不清主干究竟在何处。
突然明白,“告别” 是这段时光里一门必修的课程。它并非都是轰轰烈烈的相拥而别,更多的是悄无声息的疏远。曾经朝夕相处的人,渐渐在不同的岔路口走向了不同的方向,聊天记录停留在 “有空再聚”,可始终凑不齐合适的时间。不是彼此的关系变淡了,而是各自的生活轨迹开始出现夹角,夹角里既有新的相遇,也留存着旧日的惦念。
常常在深夜与自己对话。关掉外界的纷扰,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 —— 原来并没有那么渴望活成别人口中的 “优秀”,也没有那么畏惧成为世俗意义上的 “普通”。那些刻意隐藏的迷茫,那些难以言说的焦虑,在同阶段的人心中,其实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。就像月亮倒映在不同的水面,都能映出相近的清辉。
开始懂得,所谓成长,并非变得无坚不摧,而是学会带着脆弱继续前行。会在被否定时悄悄红了眼眶,却依然在第二天早起为目标努力;会在深夜因对未来的担忧而辗转难眠,天亮后依旧挤上早高峰的车。不再觉得脆弱是件丢人的事,就像春天总会下雨,夏天难免有雷暴,情绪有起伏本就是常态。
这个阶段最奇妙的地方,在于还拥有 “试错” 的勇气。知道走错了路可以回头,爱错了人可以转身,选错了方向可以重新定位。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,摇摇晃晃却眼神明亮,不害怕摔倒,因为清楚自己有足够的力气重新站起来。
这段时光就像一幅未完成的拼图,我们都在摸索中寻找相匹配的碎片。不必急于拼凑出完整的画面,那些暂时错位的空缺,或许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。
